新闻资讯

推进基础测绘 夯实发展根基

时间:2017-07-26
浏览:5444

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基础测绘工作全国联动、硕果累累的5年。5年来,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观大势、谋大事、强基础、利长远,推动基础测绘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大力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为建设智慧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成

2017年4月,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通过竣工验收。经过4年多建设,构建了由360座基站组成的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和由4500点组成的卫星大地控制网,组成新一代国家大地基准框架。布设12.6万公里的国家一等水准网,新建、改建26327个高程控制点,形成国家现代高程基准框架。其中横跨新疆、西藏、青海3省区沙漠及无人区,长达5460公里的水准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平均海拔最高的水准环,在本次工程中实现了闭合,达到了我国一等水准观测的历史最好水平。新建50个国家重力基准点,完成100次绝对重力测量,进一步完善了国家重力基准体系。建设国家测绘基准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测绘基准数据传输、存储、处理、服务一体化和实时化。现代测绘基准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现势性、完整性,初步构建了高精度、三维、动态的现代化测绘体系,改变了传统繁重的测绘作业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测绘生产效率,测绘基准保障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飞跃。

为加强测绘基准的动态维持,提供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现代测绘基准工程、海岛(礁)测绘工程以及陆态网工程等建设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构建了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同时统筹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和地震、气象等部门建设的2300余座基准站资源,构建了由2700座站点组成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成了1个国家数据中心和30个省级数据中心,共同组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该系统是目前我国规模较大、覆盖范围广的导航定位服务系统,能够兼容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具备了面向公众的实时亚米级导航定位和面向专业用户的厘米级毫米级定位服务能力。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常态化更新

为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现势性地理信息的需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项目,每年对覆盖全国陆地国土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重点要素现势性保持在1年内,一般要素现势性保持在2至3年内,每年推出一版新的数据库成果。基于1:5万数据库增量信息,实现了1:25万和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联动更新。截至2016年,国家局已组织完成5次1:5万数据库更新、3次1:25万数据库更新和2次1:100万数据库更新,进一步丰富了数据内容,保持了数据现势性,更好地为各界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从2016年起,积极开展1:1万和1:5万联动更新生产试验,探索实践联动更新的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逐步推动国家和省级基础地理信息联动更新全面展开。

通过项目实施,构建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与联动更新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数据库增量更新和联动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形成了国家与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优势互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相关部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丰富了地理信息资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成效显著,大大提升了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

◆遥感影像获取应用及时有效

国家基础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成果是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建设和更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重要信息源,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5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共建共享,完善影像采购政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影像采集,逐步完善遥感影像获取体制机制,累计获取航空摄影资料375万平方公里、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102万平方公里、优于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244万平方公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遥感影像保障服务。

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资料为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1:1万地形图测图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数字城市建设以及海岛(礁)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基础数据源;为灾害监测、灾害评估与救援、灾后重建等提供直观的信息。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过程中,国家局紧急调动卫星和无人机,第一时间获取灾区影像数据,及时提供给国务院及地方救灾指挥部门,满足了灾害紧急救援、灾后重建规划的需要;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水利普查、经济普查、国防建设等无偿提供了大量影像成果资料,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省级基础测绘取得长足进展

5年来,各省(区、市)测绘基准建设进展明显。有29个省(区、市)开展了实时定位精度达厘米级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设;30个省(区、市)开展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结合基准站网建设和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大部分省份开展了GPS C级网建设和三等水准联测工作;27个省(区、市)已完成省级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各地高精度位置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省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1:1万数字线划图数据新增覆盖133万平方公里,已有558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实现了1:1万数字线划图数据覆盖,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8%,其中23个省(区、市)实现全域覆盖;有30个省(区、市)完成了省级数据库建设,27个省(区、市)开展了数据库更新工作,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福建等省(市)实现年度更新;省级1:1万数据整合转换工作基本完成,实现了数据要素内容分类、数据模型表达、坐标系与数据组织等方面的规范统一,为多尺度数据库联动更新和国家、省地理信息协同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测绘地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在加强数据资源建设的同时,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大力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赢得社会各界好评。

建设开通了全国测绘成果目录服务系统,为社会各界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查询检索服务;开发公众版地图,满足百姓旅游出行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开展部门间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深化测绘成果推广应用;打造国家动态地图网、减灾地理信息网等公益性地理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建成天地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各界和公众提供权威、可信、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

国家1:5万、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资源勘查、土地调查、水利普查、主体功能区规划、交通运输、能源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应急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领域,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保障。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海南台风、云南鲁甸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应急救灾过程中,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制作提供了逾万幅专题地图,以及大量灾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应急指挥、灾后重建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保障服务。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连续组织开展7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示范项目,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性指导意见,发布技术大纲,明确工作原则,全力组织实施,建设内容立足当地实际、突出特色效益、服务方式主动、服务定位精准,有效拉动了示范工作的蓬勃开展。截至目前,累计完成59个项目,共完成影像获取17044.8平方公里,各类地形图和影像地图约107279幅,专题地图约894幅,建立了数据库46个,编制出版《金色的热土——新农村建设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书籍,43个项目建设县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38个项目开发涉农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成果应用到了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应急指挥、综合管理、农林水利、旅游交通、招商引资、政务信息化、公众服务等20多个部门与领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展示新农村风貌的靓丽名片、基层政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广大农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便利帮手,更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有力推手。与此同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契合中央总体构想,助力三农发展实际,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水平管理,转变发展思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测绘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并通过试点工作积累经验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打造集决策、专业、公众地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测绘美丽乡村地理信息服务体系。

来源:中国测绘